要說當下最能吸引公眾眼球的話題,養老制度改革一定是其中之一。
  近期,國務院副總理馬凱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等,就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的情況,接受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專題詢問,再次將公眾的關註推向更高點。
  在公眾的高度關註中,卻隱藏著擔心——— 近年來,關於養老金“空賬”、“虧空”、“收不抵支”、“危險”甚至“崩潰”的報道不絕於耳,引發了一些人特別是年輕人,對養老金制度困惑起來。我們的養老金還安全嗎?養老制度能否兜得住底?
  空賬不能簡單等同於養老金虧空
  在公眾對養老金問題的擔心中,首當其衝的便是空賬問題。
  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顯示,2011年,我國城鎮基礎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數額為2.2萬億元。2012年為2.6萬億元。2013年,這一數字達到了3.1萬億元。
  個別媒體在報道時,以“2013年我國養老金空賬超3萬億”為標題,導致許多讀者在看到這些天文數字時,不免對養老金運行現狀產生疑問。
  但事實上,許多人在談論空賬問題時,並沒有搞清楚這個空賬到底是什麼意思。所謂空賬,是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賬面上有錢、實際卻沒錢的問題,不能簡單等同於養老金虧空。
  那麼,現在的空賬是否就意味著退休時我們不能從個人賬戶拿到養老金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封進教授介紹,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其實也是一種養老保險的模式,瑞典、意大利等國都在採用,被稱為個人名義賬戶。在這一模式下,個人賬戶中並沒有資金,只是一個記賬賬戶,賬戶餘額根據每年的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調整,到退休時按照該賬戶的累計餘額發放養老金。
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佈的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中指出,要完善個人賬戶制度,而不是做實個人賬戶。這被解讀為給實行個人名義賬戶開了一道口子。
  養老金缺口真的大到難以填補嗎
  空賬問題可以被個人名義賬戶制度化解,接下來的疑問是,面對養老壓力,未來的養老金制度能支撐得住嗎?
  目前養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?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貢森看來,在不同層面,養老金缺口的含義不同。他介紹,養老金缺口一般可分為五個層面。第一個層面單純指當年養老金的收入少於當年養老金的支出。截至2013年,在這一層面,我國有17個省級單位出現了這種問題。
  第二個層面是指,在加入政府財政補貼後,養老金的收支之間還存在缺口。目前,我國所有省級單位都不存在這種缺口。
  第三個層面是指,加上政府補貼以及往年養老金結餘後,養老金收支仍存在缺口。我國所有省級單位當然也不會存在這一層面的缺口。
  第四個層面是指,做實個人賬戶後,養老金收支存在的缺口。正如上文分析,未來個人名義賬戶是改革方向,而非做實。
  第五個層面是指,在未來幾十年裡保持退休年齡、養老金繳費比例不變的前提下,將每年養老金缺口折現,由此產生的債務相當於GDP的比重。據預測,我國到2050年的養老金缺口累積債務才相當於GDP總量的70%,而目前,在許多歐美髮達國家,這一比例達到200%甚至300%。
  事實上,當前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著較大的結餘,且結餘總額近年來持續以20%以上的速度增長。同時,在充實養老金上,各級財政承擔著很大的責任。
 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教授指出,當前我國養老金的結餘規模很大,雖然結餘在地區間存在差異,但是通過中央轉移支付等手段,實現全國養老金的當期收支平衡並不是問題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也曾表示,養老金的領取是細水長流的,並不存在某一個時點被所有參保者同時擠兌的風險。
  可見,我國當下的養老金缺口並沒有大到難以填補的地步,當前的養老金運行也不存在崩潰的問題。
  養老金運行將面臨挑戰
  養老金當前運行平穩,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問題。未來,我國的養老金運行將會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。
  一方面,由於人口政策的影響,未來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將迅速加快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珍教授表示,目前,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贍養率(即老齡人口所占勞動人口的比重——— 編者註)為18%,養老保險制度內贍養率達33%,即三個人養一個人。到2030年,我國的老年贍養率將達40%,制度內贍養率將更高。
  “另一方面,目前工作一代企業和個人的繳費率達28%,已經沒有上升空間。退休一代的養老金水平只有社會平均工資的44%,也已沒有下降的空間。”李珍說。
 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人大專題詢問會上表示,總體上看,保證養老金當期支付沒有問題,但值得關註的是,最近幾年基金收入增長的速度慢於支出增長的速度。“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,收支矛盾還在擴大。擴大的結果就是當年能保持平衡,但是結餘也在逐步變小,到一定程度就要吃老本,吃完老本之後就會出現虧空。”
  在記者的採訪中,許多專家均表示,相對於未來養老金運行所面臨的嚴峻形勢,更可怕的是,現在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,對我們的養老制度失去信心。
  2005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當時有35%的人相信“現在每月交養老保險,到時候肯定有保障”。
  近日,同樣主題的調查則顯示,僅18.8%的受訪者明確表示相信繳納養老金對以後的養老有用。
  貢森認為,一項制度的可持續性,一方面取決於它的實際表現,另一方面取決於公眾對它的信心。有時後者比前者更重要。雖然我國養老金的實際缺口並不大,但制度設計缺陷、媒體不實報道等因素導致許多公眾對養老制度缺少信心。“如果大家都不再相信這個制度,就會產生一個惡性循環——— 繳費者越來越少,供養負擔越來越重。這樣的後果不敢想象”。 (中國青年報)
  (原標題:可怕的是對養老保險失去信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n85xnzh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